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第四章学习心理
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
2.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1)动机的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一般来讲,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 U 型曲线。
3.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一般来讲,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
动的影响。
5.形式训练说是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心理学基础。
6.桑代克等人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7.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1)学习材料的特点;(2)原有的认知结构;(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5)学习策略的水平;(6)智力与能力;(7)教师的指导。促进学生有效的迁移:(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8.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并列结合学习又称组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
9.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按其本身的性
质和特点,可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操作技能的特点:(1)动作的对象具有客观性;(2)动作的执行具有外显性;(3)动作的结构具有展开性。心智技能的特点:(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2)动作执行的内潜性;(3)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10.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问题解决的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问题解决的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两种,其中常见的启发法策略有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
1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成分。
12.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其中,品德的是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13.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4)公正阶段。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14.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社会规范的依从、社会规范的认同、内化(社会规范的信奉)三个阶段。
15.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方法:(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